書本封面

心得


這本書不愧是「Geek」所寫,看完後可以放心地說我不是Geek!因為大部分的內容對我而言都沒有實質幫助,書中許多章節對我來說多是廢話。本書也沒有嚴謹的架構,應是整理過去部落格或是定期文章而成,許多內容頗有「硬」寫之感。

以管理群像這個主題(P88)為例,列舉了五種管理人(質問者、修先排序者、隨機者、提問者、敵人),分別對他們的特質、開會習慣做分析,顯然低估了人的豐富性,並且這樣五個的分類也只是依據作者喜好而分。

當然像這樣的窮舉,偶爾還是有些提點作用,只是以整本書與有幫助的部分比例來說,實在懸殊,我會推薦資訊人避開這本書,因為有更多值得參考「軟技巧」類的書,例如:軟技能代碼之外的生存指南 (Soft Skills : The software developer’s life manual)或是程序員思維修煉(Pragmatic Thinking and Learning: Refactor Your Wetware ( Pragmatic Programmers ))。

筆記


(以下內容都有改寫)

P85 講真話:

是不是我們在跟人對話時,即使很順利,仍忽略掉了什麼,可以談些什麼話題,即使微不足道都能令這段對話更有價值?可能是對同事、朋友或家人(尤其父母)。

在停止找藉口後,我們有沒有沒採用那些腦中一閃而過更有價值的話題?而不是說些廢話。每次開口說話時,我們都有機會創造某些東西,要由這個角度切入,而不是誰是誰非那種情緒性的藉口。

P105 嘆息(本書最棒的章節):

當危機出現時,如果缺少溝通的平台,會使困惑誕生於團隊,人們可能:
  1. 缺乏有力資訊下,腦補資訊空洞,試圖建立看似有結構的東西,但通常只會讓情況更混亂。
  2. 雖然成員彼此不停討論危機,但並沒有創造新的內容,只是對危機的反雛;如果只是討論危機如何如何,不過是減輕內心的焦慮,對危機處理沒有任何幫助。
  3. 缺乏溝通,所有人又都要知道所有事情,導致大家想:我要知道一切,並且我也有特別的東西想加進去,而且最好能讓我這樣做!
作者提出三種會議解決危機:
  1. 與下屬1:1會議:你在擔心什麼?我擔心的是這些。討論…(即使你跟工作夥伴再熟,1:1會議都不該被省略)
  2. 工作人員會議:我們在何處?我們要做什麼?我們要怎麼做。專案初期重點擺在設計,後期擺在產品品質。
  3. “看我們建造了什麼”會議:在週五下午四點舉行,呈現大家進展,讓大家知道即使危機產生,我們也做了這麼多(產生正面回饋)。
如果這類會議能定期開,有以下好處:
  1. 讓所有人知道溝通隨時存在,建立信任
  2. 讓創意得以在非會議期間自由發揮(不會被干擾)

這樣的概念其實跟Scrum很像,但Scrum要運行的順,實在很吃公司文化與產品內容。

P128 關於信任課題:

即使與人稱兄道弟,都該跟工作夥伴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,該成為別人信任的夥伴,並且贏得尊重,目標是建立一套關係,彼此信任對方的可靠、真誠、能力與堅強。

作者透過一種BAB(後巷橋牌)的牌類遊戲建立工作夥伴彼此的信任,創造一種安全的環境,即使在尚未合作狀況下,彼此產生信任關係。

Comments